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1-26章TXT下载/最新章节无弹窗/朱云乔

时间:2018-02-10 13:50 /言情小说 / 编辑:林牧
《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》是朱云乔所著的一本老师、都市情缘、快穿类小说,文笔娴熟,言语精辟,实力推荐。《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》精彩节选:她说自己也边了,边得不怕鬼了,只是她的改

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

作品字数:约9.7万字

需要阅读:约1天零2小时读完

小说状态: 已全本

《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》在线阅读

《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》第19部分

她说自己也了,得不怕鬼了,只是她的改,有那么点儿不规格。

他们怕犯错误、惹是非,离群索居地生活着,自得其乐。平里,他们在家工作,每月向上级汇报工作程。闲暇时,他们去颐和园山松堂耍,去物园游乐,憨厚可掬的大熊猫、摇晃着脑袋的公象、开屏的孔雀,以及千姿百的松树,他们一一都认识了。

只是一波刚平,一波又起。一九五六年,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面向青年读者出版一"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",《宋诗选注》是其中之一。

书籍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文学院的学者们撰写,而所郑振铎把《宋诗选注》给钱钟书负责,因为他"宋以下别集殆无所不窥"。接到任务,对文学很严谨的钱钟书立即确定了诗歌选取的标准,还在艺术方面提出了"六不选"原则:"押韵的文件不选;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不选;大模大样地仿照人的假古董不选;把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的旧货充新也不选;有佳句而全篇太匀称的不选,这真是割;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,这类作品就仿佛走了电的电池,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,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的光焰来。"

他的"六不选"原则,自有他的文学考量,只是当时的中国"左倾"思想盛行,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文学,而是为阶级斗争务的工。在集讨论时,绝大多数人的原则是只谈政治,不谈艺术,钱钟书的选目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批判。

艺术追,是钱钟书的原则,不甘屈的他对选目剖析自己的意见,极争取着主权。他坚持不选文天祥那首被人耳熟能详的《正气歌》,因为历来的选本都有此诗,他不想无休止地重复,并且文天祥还有比《正气歌》更新意的诗可选。

只是在极"左"的思下,这样悲壮昂的正气之歌,自然是要理直气壮地占据选本重要一隅。固执如他,傲岸如他,并不妥协,据理争,最他成功了,但也在"文革"时期付出了惨的代价。

虽然在《正气歌》上他坚持了下来,但其他的许多选目却难逃决议的批判。大气候如此,他难违众议,只得暗自叹息一声,据集讨论的结果著书编撰。

一九五七年,毛泽东在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的讲话中,提出了"革命时期的大规模急风雨式的群众斗争基本结束,以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"的论断。一时间,风生起,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整风运

在这"大鸣大放"的运期间,远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书的阜寝钱基博被划为右派,不久了医院,刚刚脱稿的钱钟书赶忙请假去武汉看望阜寝。一路上,他忧心忡忡,心事重重,不只为病重的阜寝,也为多舛的仕途。

晨书暝写评论,诗律伤严敢市恩。

碧海掣鲸闲此手,只疏凿别清浑。

奕棋转烛事多端,饮差知等暖寒。

妄心应褪净,夜来无梦过邯郸。

驻车清旷小徘徊,隐隐遥空碾懑雷。

脱叶犹飞风不定,啼鸠忽噤雨将来。

在路上,他作了《赴鄂中》诗五首,以纾解自己郁闷的心境。对此,他最好的伴侣杨绛,如是解释说:"两首寄寓他对当时情形的受,一首专指《宋诗选注》而说,点化杜甫和元好问名句("或看翡翠兰苕上,未掣鲸鱼碧海中";"谁是诗中疏凿手,暂泾渭各清浑")。据我了解,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,却只能从事研究和评论工作,从此不但"噤",而且不兴此念了。"

为了《宋诗选注》,他不仅再读卷帙浩繁的宋诗记录,还在诗歌评注上追源溯流,颇下了一番功夫。他是严谨的学者,每晨书暝写,着分析着每首诗的精蕴内涵,他那见解精辟的言语,很多都被现代诗评家奉为圭臬。

杨绛说:"选宋诗,没有现成的《全宋诗》供选择。钟书是读遍宋诗,独自一人选的。他没有一个助手,我只是"贤内助",陪他买书,替他剪贴,听他和我商榷而已。那么大量的宋诗,他全部读遍,连可选的几位小诗人也选出来了。他这两年里工作量之大,不知有几人曾理会到。"

只是在那个只关心政治的年代,在那个万人跟风的时期,他的万般努是被直接无视的,而他不提政治的与众不同,霎时间被推至风扣朗尖之上。

脱稿,他曾从中选了十篇诗人短论发表在《文学研究》上,来他的《〈宋诗选注〉序》也发表了。本是成果分享,但这两篇文章却成了批判他最有的黑材料。在这整风运风起云涌的当头,他的"六不选"原则,也成了"资产阶级文学研究"最直接的罪名。

批判文章接踵而至。曹衡的《对〈宋代诗人短论十篇〉的意见》、刘如的《评〈宋诗选注〉》、胡念贻的《评〈宋诗选注〉序》《清除古典文学选本中的资产阶级观点--评钱钟书先生〈宋诗选注〉》……一篇篇,一字字,连篇累牍的无外乎"资产阶级意识"、"脱离政治"、"形式主义"等大高帽儿。

他缄默了,对着一群不关心学术的所谓批判家,他的漫腑辛酸,能向何处诉说?

但是金子总有发光的地方,他虽然在国内备受批判,但在国外却褒奖一片,连本著名的汉学大家小川环树也特意为他的《宋诗选注》撰文写书评云:"这是一本从不同于人的角度出发来对宋诗行全面观察的书,它的注释和"简评"都特别出。这本书的出现,大概是宋代选本中最好的。"

当然,这位汉学大家也不无遗憾地表示,这本书对宋代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收得太多,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宋诗全貌。而远在台湾的胡适之先生,也表示此书的凭证极有特,只是选目不太好。

总有些聪明人的眼睛是雪亮的。小川环树的权威书评寄到了国内,那些恨不得毁掉《宋诗选注》这本书的批判家,立刻偃旗息鼓。《文学评论》的编者向钱钟书表示了歉意,何其芳还特意请词学大家夏承焘在《光明报》上补写了《如何评价〈宋诗选注〉》一文,肯定了《宋诗选注》的价值。

因为小川环树的一席话,他终于得了片刻宁静。只是,此时的杨绛却没这么幸运,她再次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批判的泥淖之中。

那时,她写了一篇极分量的篇文学评论文──《菲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》。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,得到像高尔基等一些步作家的推崇,他的小说是颇研究价值的。杨绛本着实事是的度,对他稽史诗的取材及目的行了入归纳研究。

她是实在人,没有办法用当时流行的机械式阶级分析观点菲尔丁的小说理论,也没有办法把他的"模仿自然说"生地说成有阶级批判的崇高目的,只是按自己的研究如实论述。于是,批判席卷而来。

有人在《文学研究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犀利地批判她的这篇文章介绍了大量的资产阶级观点,歪曲贬低了菲尔丁作品的意义……杨绛成了一面"旗",研究所西方文学组广泛发"群众",对她行所谓的"帮助与启发"。

这一次,她了见识,也取了训,暗自决心不再发表文章,只是作为研究所里的研究员,消极怠工也是要被批判的。在她的下一篇文章《论萨克雷〈名利场〉》里,她主运用阶级分析的理论行探讨批判,还引用了马克思的话予以论证。

只是,那些违心的话,她终是难以启齿,也没有办法不顾事实地随意批判评说。她折中了一下,在文章中讲究出处证据,完全引用萨克雷小说中的论述,对萨克雷的"真实"、"仁"两个方面纯客观地论证。

就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来说,她的度是端正的,既没有拔高,也没有贬低,辩证地分析了萨克雷文学思想的优缺点。只是一切都没这么简单,因为这篇文章,她被一些人指责说流出"人主义"、"人论"等资产阶级观点。

唉,真是怎么做都能出毛病。或许,他们真的同资产阶级结下了不解之缘,又或许,在别人眼中,他们早就与资产阶级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漫腑辛酸泪,无处诉说时。受到这样赤骆骆的点名批判,他们噤若寒蝉,再也不敢随意说话了,当出版社向他们邀稿时,也只说:"这几年专注于翻译,没有创作,所以拿不出东西支持出版社,实在歉。"

他们真的怕了,不愿再被抓住小辫子。只是,这万恶的命运,会放过这对患难夫妻吗?

有一种暖心朋友

时间之外,岁月悠悠,过往的每一分每一秒,终将被时光埋葬在记忆处。杨绛是心思腻的女子,用文字记叙着时光荏苒的痕迹,心泛淡忧。

☆、正文 第19章 时代脉搏:国家命运裹挟个人命运(3)

一九五八年大跃时,钱钟书一家三分散各地,下乡接受社会主义育。杨绛说:"在新中国,知识分子的生活都由国家包了……只是我们不会为人民务,因为我们不格。然国家又赔了钱重新育我们。我们领了高工资受育,分明是国家亏了。"

有人说,离开与靠近,都是那般的不容易。去农村参加劳,杨绛并不介意。只是情到浓时,难说再见,她放心不下独自一人的钟书,这个痴气的男人,如何会自己打点行装?

一九五八年十月下旬,她随着一支二十几人的队伍去了河北农村,那时他们的女儿已经下放工厂炼钢,而钱钟书要等下一批出发。那时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同志是可以不用下乡的,但她还是自愿去了,不只是因为纯正的社会主义觉悟。

杨绛如是说:"下乡当然是"自愿"的。我是真个自愿,不是打官腔;只是我的机不纯正。我第一很好奇。想知土屋茅舍里是怎样生活的。第二,还是好奇。听说,能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,是革命、不革命的分界线。我很想瞧瞧自己究竟革命不革命。"

初下乡的知识分子,没有脱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眼镜,还主观改造起村里的人。同杨绛一起下乡的一位老先生,遥指着一位农村姑说:"瞧!她像不像蒙娜丽莎?"他们一回答:"像!真像!"于是,这姑初辫成了他们一伙人的"蒙娜丽莎"。

还有一次,在打麦场上的三角窝棚旁边,他们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老者,正撑着一单倡竹竿,撅着一撮胡子仰头望天。于是,另一位想象丰富的老先生说:"瞧!堂吉诃德先生!"于是,这位老者又成了他们的"堂吉诃德"。

杨绛驻扎的地方,是一个贫瘠的山村,全村连一个富农都没有。她如愿住了土屋茅舍,也见到了空的粮柜,大堆的生薯和大大小小的腌菜缸。

自然,真正的农村生活哪有那么多诗意的漫情怀。她早已听说,也做好"过五关斩六将"的心理准备。第一关是"劳关",她过得还算松。因为公社恤,他们这几个年老弱的下乡人士只是做些不累不脏还容易的活儿。

"我们下乡的全是活儿,看来"劳关",对我们是虚掩着的,一走就"过",不必冲杀。"她在《第一次下乡》中如是写。只是"劳关"好过,面的"居住关"、"饮食关"、"方关"、"卫生关"却一个没一个易。

他们这一队五男二女,村里只腾了一间空,于是杨绛和另一位小些的女伴只能"打游击"了。她们过工人大嫂家的暖炕,也过尘土扑鼻的冷炕,还过公社缝纫室的三尺宽木板,最总算搬到儿园的大暖炕上去了。

饮食方面,他们每早晚只是玉米渣子煮薯,中午则是薯窝头,不喜油腻的杨绛觉得还好,但别人并不以为然。一次,杨绛梦到两个荷包蛋,她没有吃,第二告诉大家,他们都同声怨她不吃,一副恨不得让她端出来放在桌上的模样!

(19 / 26)
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

如此星辰如此月: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

作者:朱云乔 类型:言情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